混元獸 改寫有袋哺乳動物起源

內蒙古首次發現熱河生物羣的典型分子「東方葉肢介」。(取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官網)
澎湖捕獲大批土魠魚 民眾撿便宜嚐鮮味

混元獸的正型標本。(取自浙江在線)

虽说只是尝试、但也太喜欢了
周氏混元獸復原圖。(取自《光明日報》/中國科學院提供)
《百货股》卡位孝亲商机 富邦媒momo档期业绩拚增5成

侏羅獸爲真獸類。圖爲《小侏羅獸歷險記》劇照。(取自睿宏文化)

三峽地區發現的距今5.4億多年前的動物足跡化石。(新華社)
電影《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剛在全球掀起風潮,大陸學界隨即宣佈在內蒙古及三峽大壩附近分別發現1.6億年前的「混元獸」動物化石、5.4億年前不明動物足跡化石,改寫地球古生物歷史。
目前已知有袋類動物最早的化石紀錄,是在北美髮現的1.1億年前的三角齒獸,「混元獸」化石出土,讓有袋動物源起時間往前推5000萬年。
混元獸爲人類早期祖先
「混元獸」是雲南大學教授畢順東與大陸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等單位合作,在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義縣組下部地層中發現,是距今1.26億年的熱河生物羣中的哺乳動物,保存完好、結構精美,是迄今保存最爲完整的早白堊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成果已於14日凌晨在英國《自然》雜誌官網發表。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科學家急欲探討的關鍵命題是哺乳動物源起何時、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進化上的歧異,而「混元獸」的發現,翻轉有袋類起源於亞洲的結論。
「混元獸」是人類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早期祖先,同時發展出真獸類(胎盤類及其祖先)和後獸類(有袋類及其祖先)的混合特徵,與生活在1.25億年前、被認爲是袋鼠等有袋類哺乳動物祖先的中國袋獸屬同一支,但年代早了3500萬年。
此外,「混元獸」化石上也首次發現中生代哺乳動物完整的舌骨器。畢順東表示,舌骨器懸掛在頭骨與喉結間,是哺乳動物重要的進食、咀嚼和發聲器官,人類舌骨是由U型的單塊骨頭,「混元獸」由7塊骨頭組成,結構更爲精巧。
像「混元獸」這麼完整的化石難覓,找到化石足跡的機率更難,但大陸與美國的古生物學家就很幸運,在湖北發現有史以來最古老、距今5.4億多年前動物足跡化石,雖無法確定物種,卻已改寫地球生命源起的歷史。
全球最早動物足跡化石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組成的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發表的最新文章指出,距三峽大壩僅5公里多的地方,發現全球最早、5.4億年前的動物足跡化石。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哲表示,這個動物足跡化石是在湖北宜昌三峽地區、距今5.51億年至5.41億年的前寒武紀石灰岩地層中發現,上有清楚的二列印跡,相距1至2公分,是動物行走時,附肢(無脊椎動物生物學名詞,指一種從身體長出的自然延伸,與脊椎動物的四肢近似)在沉積物表面形成的一連串坑洞,研判爲節肢動物或環節動物。
5.4億年前三峽大壩是淺海
陳哲表示,在寒武紀之前,具有附肢且兩側對稱的複雜動物出現,對地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因爲動物附肢可攪動沉積,改造地貌,對當時的地球化學循環和海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另外,過去科學家認爲前寒武紀的存活生命非常稀少,但足跡化石的發現,可推測5.4億年前,三峽大壩附近是充滿各類生物的淺海。
小靈通 熱河生物羣
指分佈於大陸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和內蒙古東南等地的中生代晚期動植物化石羣,最早以戴氏狼鰭魚、東方葉肢介、三尾擬蜉蝣等化石爲代表。美國地質學家阿瑪德烏斯‧格拉鮑最早提出「熱河系JeholSeries」、「熱河動物羣」概念,由大陸古生物學家顧知微確立爲「熱河生物羣Jehol Biota」。遼西是研究熱區,保存大量有脊椎動物的無頜類、軟骨魚類、硬骨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無脊椎動物的腹足類、雙殼類、葉肢介類、介形蟲類、蝦類、昆蟲和蜘蛛類,輪藻及陸生植物(含被子植物)等化石,跨越約1800萬年。(廖慧娟)